
青云谱的山川地势,风物景观。前人曾归纳描述并美其名为20景,即谱内10景.谱外10景.其中有的以山川特色地势起伏而名。
谱内十景:
黍居炼汞: 传为周灵王子乔炼丹处,是青云谱远古开基的地点。约在今“黍居”方丈堂所在。八大山人曾隐居生活在此。
序: 予与同凤梧曾君诸友游青云谱, 见“黍居”二字,茫然费恩,询诸 羽士,乃知周太子乔炼丹于此, 盖以黍居喻道耳。诸君皆有题咏, 余愧无金壶墨汁洒作蝌蚪,聊以无腔短笛博方家粲。
诗
陈德龙
太子倚云自弄笙,喌鸡仙子倍多情。
敢将无上成仙诀,轻授寰中小后生。
三十六宫春气永,九曲一涧瑞光呈。
身闲每爱松间坐,好听风传抟黍声。
白莲同池:传许真君斩蛟精后,也就是治水成功后会集群真于谱凿池种莲,大展净明忠孝之教,原载这个池在谱的左边,即今园中池塘。
闲锄芝圃:传许真君驱蛟精后,独去长沙,嘱群真等候于此,群真闲时,日种芝草为戏,后来八大山人取名“青云谱”,这个“圃”字当有道家“芝圃”含义。
卧听松琴: 自古以来,谱内外多种松树,迎风操琴,声色感怀。传说唐时吕洞宾每年一来,卧听松琴,或旬日而去。相传其松在谱内园中埠上。八大山人记载很详, 但此文献,迄未见到。
五桂合株:传为唐时太乙观住持万振所植,又传为唐吕洞宾所植。明代时,桂树枯残;后传八大山人浇华池之水,喷而复荣,而于树旁生发小桂五株合一。待树梢出簾时,老桂枯而新桂长,日见繁荣,葱茏天池。直至解放后于1962年,因大水伤根而死。仅救一小枝延生至今。
岭云来阁:传唐吕洞宾乘青云来告祥于阁内,其阁后殿,八大山人曾建阁于此,这是青云谱名的由来。阁址或即今斗姥阁所在。
香月凭楼:八大山人曾在谱的右边建香月楼凭览风光,有“骚首问之”的意思。楼已毁。
白牡千树:八大山人曾在谱的左右,种植过许多白牡丹树。后来谱内不断种植红白牡丹。
素梅一岛:古人隐于山水间,喜种松竹梅,取其耐岁寒的精神,而梅花更具高贵品格,汪洋之中,犹如岛居,故称“素梅岛”。原谱载,八大山人曾在谱左建“素梅一岛”以自况。
鹤巢飞身:八大山人从洪崖初来南昌创建青云谱,遇见一个四川人,他本姓上官,不知其名,后取姓名为马道常,号常往,与朱良月同来建道院。在谱内相聚6年,后被尊称为“青云谱副开业祖”。记载说他肢体雄伟,须眉另具色相,一日,无疾而逝,神话说他化鹤飞去。其室即现在的“鹤巢”,与“黍居”相对称。八大山人曾为他作了传,流传于世。
谱外十景:
七星山枕: 七星山在谱的北方,是这谱的来龙,谱头枕在此。所谓七星是形容这座山的丘埠,罗列象斗状,围绕山基。
龟蛇对戏:龟蛇二山都在谱的西面,排插水滨。两山形状象喷泉戏流。龟山自北而南,灵秀突出。蛇山由南而北,自上而下,辗转起伏长几十里。二山分势情顾,灌田万顷。
涧溪交濡:涧水由东北方经正北再倚谱在下汇溪水于谱的南面,溪水由正东而来,汇涧水流于谱的南面,再合流而西。
一涧九曲:凡水朝东为顺,西流为逆。惟涧溪两水。汇合于谱的东南隅合流西出,环绕九曲,不舍昼夜。
五里三桥:定山桥在谱南,以长定山作桥址而名。桥东二里余有朱姑桥,是八大山人姑母捐资而建,故名。桥西约三里,有观音桥。五里之中,连此三桥。诗人有“五里三桥”。每年春涨,水势浩浩。
钓鱼桥础:西汉末年,南昌梅福(字子真)因当时政治腐败,曾向皇帝上书,讥切外戚,皇帝不听,他便去官弃家,游钓于此。相传钓矶在现今谱前定山桥畔。础石久已淹没不存。
老龙窝居:在谱的西部,即谱的右边。据传梅湖有窟,外傍抚江,内潜定山之泽。神话说曾有老龙倦飞,偷安丘壑,形巨莫测,然不惊人,也不祸人,后闻钟鼓声,不再出现。又相传晋时,许旌阳驱精于此。蛟精入窝井潜逃,许真君终于斩之。该处有井名冷水。可见这里是许旌阳治水的重点地方而加以神化。
竹林筛月:此景在谱背,古时竹林深幽,月光照射,点点如筛,为四时美景之一。现今种植水竹丛林,曲径通幽。
柳岸闻箫:此景在谱前梅湖岸边。柳榆飘摇,箫声悠扬动人。
上天梯云:南昌城南,地势渐高,多有峰峦,起落百千,象星棋罗列其间。高以丈计的为山,高以尺计的为岗,自章水而上,经过重重山岗,最高的为南山之巅。唐万振曾在山顶筑坛。登而望之,四顾豁然,城乡景物,细如粟介。传说万振在此跨白云冲举,故称上天梯云。南山在谱南蛇山身上,随时代变异,山岗磊落,不复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