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谱道院的建殿立像,是依据净明道派历代的传统定式与当地形势史迹而规划进行的。唐以前有关文献难以见到,至宋代刘玉真大阐净明宗教,对殿宇建置也吸取了前代形制并加以发展。但宋元以来又久已不显。直到清初创建青云谱道院,且各地净明教徒分支衍派,建殿立像须纳于一轨;以朱道朗为首的净明学者再加以提倡。规范此后青云谱二百多年来的殿宇修建,也都是遵循前旨而又有所补充,遂形成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净明真境”。
建殿 青云谱道院建殿立像,是完全按净明道派所定的要求和方式而选场、布局和营造的。根据现存的遗址实况和康熙时青云谱始建的石刻全图相互对照来看:道院坐北朝南,大门前一“洗心亭”(已毁),大门石额书“青云谱”三个大字,三门石额书“净明真镜”四个大字,背额书“众玅之门”四个大字(为《东子道德经》中四言)。再依次为关帝、吕祖、许祖三进殿堂。以许祖殿为主殿,上建玉皇楼。左为三官殿、斗姥阁;右为峤圆、观鹤楼(后加)。左右厢房有黍居、鹤巢等 室。建筑风格阔敞空灵,斗拱朴实。不绘彩梁,不施雕镂。达到了“精而不华,素而不饰”的要求效果。
《青云圃志略》及《江西青云谱志》都先后刊载了青云谱建殿立像的内容规模和排列的项目,即关帝殿、电坛(以祀灵官)、祖殿(中奉吕祖,左右祀南北宗师十二真人)、玉皇阁(中奉玉帝,四天四对,上奉三清,围奉五老帝君)、知客堂、普而堂、长春院(中奉三省祖师)、栖霞舍、是可轩、成德斋、博文斋、黍居(即方丈)、斗姥阁、玉枢殿、海圜(凡学者不拘道俗,立静同城,或三年五载,不定圜期,有志者居之)、元室(凡学者断除拨缘,了却生死,合德同功,千了万当,得道所处)、云赏轩(宰官大士吟笑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