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纪念馆建设
1958年初,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到江西考察文化工作。期间省文化局长石凌鹤曾陪同他来到青云谱道院参观,道长韩守松介绍了道院的历史,谈及八大山人曾长期在此隐居的情况,并捧出祖传的镇院之宝----八大山人书画真迹请夏衍鉴赏,夏衍高度赞扬八大山人高超的艺术成就。经与石凌鹤等人交谈,认为八大山人是中华民族杰出的书画家,应在他长期生活和隐居的青云谱建馆纪念。
嗣后,江西省文化局认真斟酌了夏衍的意见,把纪念馆的创建作为一项文化基本建设来部署,令南昌市文化局具体落实筹划事宜,并从省文化局抽调李朝暾协助市文化局的筹建工作。成立筹备委员会,孙光亮任主任委员。
1958年3月,市文化局即制定了“八大山人纪念馆筹建计划”,定馆名为“画家八大山人纪念馆”。
馆址按照省文化局的意见,只利用原有庙宇,不另辟新馆,各大殿堂里的菩萨偶像也在国家宗教政策保护之列,不作陈列室。西边的各个小偏室屋被农场或道士占用,能辟用作陈列室的只有东边的斗姥阁等室,因年久废置而陈腐。其时国家文化部拨筹备经费4000元,加修斗姥阁的地板,开两侧厢房天窗,改建门墙处天窗,加固方长堂,修地板,打通桂花树右侧厅房并换地板,出口门改建门窗,修理黍居。小院改成花园,修缮赏轩,拆墙改门,美化庭院,修理门窗安装玻璃,油漆所有陈列室,粉刷所有围墙,改造斗姥阁前花圃区,安装简单的陈列设施等。1958年8月全部完成。
为了搜集资料、征集真迹,1959年,李朝暾即赴京、津、沪、杭、宁等地。得到夏衍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帮助,将文物局现藏有几幅八大山人真迹调拨给南昌开馆,故宫博物院搜集到《个山小像》等几幅真迹作品也调拨青云谱作开馆之用。9月上旬进行了馆址的布置陈列工作,中旬开始预展。10月1日国庆十周年纪念日,“画家八大山人纪念馆”正式开馆。当日省市有关领导莅临指导,各界纷纷前去参观。此为国内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其时有陈列室5个,共陈列真迹和复制品224件。
1960年南昌市文化局经南昌市宗教事务处同意,报经市人委批准正式将道院房地产拨给八大山人纪念馆。
开馆之初的纪念馆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观众入馆自由参观,不设门票,遇有重要外事活动道院住持韩守松也出面接待。1961年3月,南昌市文化局党委曾向市委宣传部报告这些情况请求拨给编制人员1~2名,4月份市委宣传部即向市编委要求1个专职干部编制,得到批准。1962年吴振邦即去八大山人纪念馆任馆长。
1962年青云谱遭水灾,省市有关部门决心修整青云谱,国家当时处于困难时期,但却拨出此项专款4万元。利用这笔款项,改建了原青云谱“蔬圃”小门,使之成为纪念馆的大门,大门上镌刻了郭沫若题写的馆名,拆除了左边饲养间并全部进行了美化。加固整修、改装了方丈堂、黍居、赏轩等陈列建筑。改建了斗姥阁屋宇前花圃区,种了百株小桂树及其他各种果树与适合各季节的鲜花,疏浚扩挖了荷塘,修整了其绕道和仙人桥亭。添造4个陈列室的大型玻璃架橱、修了帷簾、安装了照明设备,修建了接待室。
1964年八大山人纪念馆接通电话及用电照明,添置保管文物的必要设施。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8月前后,二、三批“红卫兵”到纪念馆“造反”,宣布纪念馆是为黑线服务的“黑馆”,是为皇子王孙树碑立传。造反派在庭院燃起三堆大火,将这里的资料、画册、书籍、照片、陈列品、木雕工艺品、匾额、对联统统付之一炬。之后城里的“工宣队”和造反派又先后来纪念馆。
面临国家重要文物遭到浩劫的时候,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吴振邦不顾个人安危,悄悄地把书画真迹等文物“偷运”出青云谱。在征得市文化局党支部的同意后,取得八一起义纪念馆冯钦夫馆长的支持,八大山人纪念馆的文物真迹全部运至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革命文物封存保管起来,保护了国家文物。
1966年下半年开始,“画家八大山人纪念馆”被占用。
1973年,一位高级外宾来访南昌,点名要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政府指示复馆,曾拨来款项17万元,其时王效群任八大山人纪念馆革委会主任。为纪念馆的恢复,腾出了青云谱所有的殿宇房屋,并组织李朝暾、吴振邦赴京、津、沪、宁等地考察收集资料,交流学术,重视发挥单位内外专业人员的作用。组织修建馆址殿宇,加高围墙,铺设地面,绿化庭园。
1980年7月1日,重新以“八大山人纪念馆”名称正式开馆。此时,纪念馆启用了整个庙宇建筑群,开设5个陈列室,对各种古木进行了砌栏保护,对殿堂、庭院等进行了全面修缮。